保险学院《保险学》和《利息理论》两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5-09-03 10:42:51 撰稿人: 点击: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我院申报的《保险学》和《利息理论》两门课程获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标志着我院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保险学》课程是保险学、精算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金融学、投资学、金融工程、财政学、税收学等专业选修课。该课程既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也是一门应用类课程,是系统学习保险学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保险的渊源、保险的性质与功能、保险合同、保险的基本原则、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经营、保险市场与监管等。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务并重,围绕保险基本理论和最新行业发展,将人工智能等前沿交叉学科引入课堂,体现高阶性;将保险业务模拟教学纳入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设计思政教学点,落实三全育人。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激发学生坚持真理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使学生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实现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保险人才培养。

课程自2019年在中国大学MOOC和智慧树平台开放,已运行13期,积累了丰富的线上和线下资源,学习和使用本课程线上教学资源的高校达到50所,获得师生的高度认可。

《利息理论》是精算学、保险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还是一门通过雨课堂平台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们开放的公共课。该课程是构建整个精算学科知识体系的“压舱石”,被普遍安排在本科二年级修读,每年选课学生260人左右,在评教分数和学生口碑上始终在同类课程中名列前茅。

该课程以利息的各种度量方式,年金、收益率、债券价格、债务偿还方式的计算原理为载体,深化学生的利率风险防范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同时,融合金融学、投资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融入银行业、保险业和金融业等多个行业的实际案例,助力学生形成融通财务、投资、精算等多重领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年金产品、债务方案、个人理财等方面的综合设计和分析技能,培育学生的金融创新思维以及融通跨学科知识解决金融保险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另外,团队基于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一核二基三库四融五用”的教学体系,构建了“例-理-研-固”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建立了多元评价机制,实现了“多元融合、知行合一”的教学创新。

该课程2024年获省级线上线下一流课程,团队近几年获得第九届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山东财经大学教学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学院将以此次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为契机,进一步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模式的创新,强化“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为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卓越实践能力的保险和精算领域人才提供坚实支撑,朝着实现更高水平的教学目标不断奋进!

撰稿:张洪颖  初审:范红丽  终审:于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