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险学院于新亮教授等人合作撰写的论文《相对贫困潜在增量治理:贫困边缘人群的识别路径和演化机制分析》在《农业技术经济》第10期上发表。该期刊为我校A2类期刊。
文章指出,贫困边缘人群作为当前贫困问题转型后的新生群体和未来相对贫困人口的潜在增量,对其进行精准识别和常态监测关乎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建设。在相对贫困的研究视域和治理阶段,文章首先将贫困边缘人群定义为当期未发生相对贫困,但却具有贫困脆弱性的人口群组。随后,借助CFPS五期微观调查面板数据,在利用AF法和三阶段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分别测度相对贫困和贫困脆弱性的基础上,识别出贫困边缘人群,进而分析其时空演进路径。最后构造Probit模型,从个人、家庭和宏观三个层面以及时空双维度探究致贫因素和防返贫机制。研究发现:家庭结构老龄化是贫困边缘家庭的主要致贫因素之一;贫困边缘人群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减贫的内生动力;正式制度前期并未产生明显的脱贫效果,但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其脱贫效果开始显现,而非正式制度始终是贫困边缘家庭分担贫困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城乡一体化和土地城镇化建设是防止返贫致贫的重要战略举措;贫困边缘家庭的致贫因素存在时空异质性。